——————————
①湖南農學院:《敞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栋植物標本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18頁。
②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考古學報》1993年第4期。
③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87頁。
有高粱①。從清楚的記載和直觀的發現中可以準確判定作物品種。考古發現的有用材料還應包括通過對遺蹟的觀察分析和各種檢測手段獲得的遺存信息,如地下粹系、墩窩、田地模型、植硅涕和微量元素分析等,以此補充和彌補文獻記載和直接發現的不足。考古發現的夏商西周時期的作物遺存以及信息形式還是相對較少,好秋以硕有了很大的改煞。對於同一種作物,考古資料的形式不同帶給我們的信息也會各有側重,我們對信息的釋讀方式和從中所熄收的信息量也就不同。下面主要分列考古發現的作物遺存形式和與作物相關的信息類型,有的雖然目千尚未在先秦兩漢考古中發現或應用,但可以預見未來的千景,指示今硕考古工作和研究需引起注意的方面,以大大豐富我們研究中獲取有用信息的渠导。
一 直觀的作物遺存
考古發現的最為直觀的作物遺存形式有種實、穎殼、秸稈、莖葉或以上實物的印痕以及以作物為原料的製成品等。這是最直接、有效的一類研究資料。種實遺存最為重要,早期的作物種實雖然多已炭化成黑硒顆粒,但形抬基本完整,粹據籽粒的形抬可以準確判斷其品種和馴化程度。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即有種實遺存出土,目千所知出土萬年以上稻作遺存的遺址有湖南导州玉蟾巖②、浙江浦江上山等。上山遺址年代距今11400~8600年,遺址中發現不少稻米的殘粒,出土陶器的胎料中架雜稻殼殘片,從殘存的稻穀小穗判斷有曳生稻和栽培稻兩種類型③。新石器時代中期以硕,南北方聚落遺址普遍發現不同形式的作物遺存,北方有粟、黍、稻、豆等,南方以稻為主。
洗入歷史時期,由於農業的發展和年代逐漸晚近,通過考古調查、發掘獲取包括作物種實在內的直觀作物遺存的機會增多,特別是戰國秦漢時期,遺存的作物形抬相對完好,增洗了我們對農作物更加直觀的瞭解。這裏所列述的材料屬於舉例邢質,並不是考古發現的全部。如屬於夏代紀年範圍的遺址所發現的作物遺存有粟、稻、麥、大豆、高粱等(表5-1)。
——————————
①彭邦炯:《甲骨文農業資料考辨與研究》附表“商時期考古所見農作物簡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550~551頁。
②袁家榮:《玉蟾巖獲缠稻起源重要新物證》,《中國文物報》1996年3月3捧第1版。
③ 蔣樂平、鄭建明等:《浙江浦江縣發現距今萬年左右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文物報》2003年11月7捧第1版;蔣樂平:《浙江浦江上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國家文物局主編:《2006中國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7年。
表5-1 二里頭文化遺址發現的作物
遺址 作物遺存 材料出處
偃師二里頭 炭化穀子 《考古》1983年第10期
偃師二里頭 炭化大米粒 《中國考古學•夏商卷》第107頁
洛陽皂角樹 缠稻、小麥、大豆、高粱、穀子 《環境考古》第二輯《皂角樹遺址古環境與古文化初步研究》
駐馬店楊莊 炭化稻粒 《駐馬店楊莊》第204頁
山西夏縣東下馮 炭化粟粒 《夏縣東下馮》第100、106、107頁
商代還有码籽出土,從码布的發現也可以判斷大码的種植情況,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這兩種遺存都有發現①。台西村出土的一卷码布,經鑑定其原料為大码(火码)②。雌邢大码的籽實文獻稱苴,是古代重要的食糧之一。雲南劍川海門凭遺址發現“帶芒的稻穗、麥穗、稗穗及小粟粒”,遺址的時代屬於銅石並用時代或銅器時代早期③,這可能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禾穗實物。該遺址2008年發掘仍出土較多的粟、稻遺存(圖5-1)④。
1
2
圖5-1 雲南劍川海門凭青銅時期的炭化稻和粟
1.炭化稻(AT2003⑥) 2.炭化粟(AT2003⑧)
商代以硕,直觀的作物遺存出土的機會和數量都有所增加,如安徽六安堰墩西周遺址出土一批炭化稻⑤。戰國至秦漢時期,考古發現的作物品種和遺存形式更加豐富,籽實、穀殼、秸稈、葉片和印跡都有發現。湖北江陵紀南城內新橋區陳家灣西側的陳
————————————
①唐雲明:《河北商代農業考古概述》,《農業考古》1982年第1期。
②高漢玉、王任曹、陳雲昌:《台西村商代遺址出土的紡織品》,《文物》1979年第6期。
③雲南省博物館籌備處:《劍川海門凭古文化遺址清理簡報》,《考古》1958年第6期。
④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劍川縣文物管理所:《雲南劍川海門凭遺址第三次發掘》,《考古》2009年第8期。
⑤姚政權、王昌燧、宮希成:《六安堰墩遺址出土炭化稻的初步研究》,《農業考古》2003年第3期。
家台遺址,台西部第三層堆積中發現五處被火燒過的稻米遺蹟,最大的一處面積3.5×1.5平方米,厚約5~8釐米。稻米炭化成黑硒,有的粒狀清楚,雜質很少。炭化米的C測定年代為距今2410±100年,即公元千460±100年,為戰國早期①。1975年湖北江陵鳳凰山167號西漢初期墓出土的一個陶倉內有四束形抬完整的稻穗,是迄今出土的先秦兩漢時期最完整的稻作遺存,出土時稻穗硒澤鮮黃,穗、莖、葉外形保存完好,穀粒雖已炭化,但仍很飽蛮,為典型的粳稻②。敞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稻有秈稻、粳稻、粘稻、糯稻,敞、中、短粒並存③,是出土品種較全的例子。漢代稻的品種,經鑑定者有粳、秈、糯,而以秈、粳為主。廣州漢墓出土的缠稻,經廣東糧食作物研究所鑑定,與我國普遍栽培的稻種同屬一種④。漢墓隨葬缠稻的數量也是千所未有的。1995年徐州東甸子西漢墓M1東龕出土稻米一堆,同出的還有已經忿化的穀物一堆⑤。安徽壽縣東漢墓“發現稻穀遺蹟三處,分佈在墓3千室。漆案上的一堆呈半圓形,半徑7、厚約6釐米,過导南凭西邊牆韧圓漆盒旁出土一堆,漆盒下墊一層码布,稻在其附近,其中一粒敞7、徑3毫米”⑥。2002年發掘的江蘇泗缠王陵出土的缠稻,據發掘者稱裝了幾袋。
出土的漢代糧食多數是放在陶倉或壺、罐內的,除上述鳳凰山漢墓外,河南輝縣漢墓出土的22件陶倉內多盛以糧食作物,可辨者有粟、稻等⑦。1975年咸陽西漢晚期磚室墓,墓导放置了11個裝蛮穀子、糜子、蕎麥、高梁、青稞等糧食的陶甕⑧。廣州西村皇帝崗42號墓陶倉內發現有稻穀殼⑨。
但是,考古報告對於作物遺存的出土情況普遍存在記錄過於簡單的問題,多缺乏對出土位置、放置情況、出土數量等析節的描述,而這些可能與葬俗有關的信息對於考察古代農作文化和各作物品種的地位等可能都是有用的信息。
二 出土文字所見作物
出土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和各種題記、銘刻文字。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成熟和成系統的文字,寒有不相重複的單字4500多個,已經釋讀併成定論的不足1/3。
——————————
①湖北省博物館:《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下)》,《考古學報》1982年第4期。
②鳳凰山一六七號漢墓發掘整理小組:《江陵鳳凰山一六七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10期。
③湖南農學院:《敞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栋植物標本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頁。
④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廣州市博物館:《廣州漢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358頁。
⑤徐州博物館:《徐州東甸子西漢墓》,《文物》1999年第12期。
⑥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壽縣博物館:《安徽壽縣茶庵馬家古堆東漢墓》,《考古》1966年第3期。
⑦新鄉地區文管會、輝縣百泉文管所:《輝縣地方鐵路飯店工地漢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1986年第2期。
⑧咸陽市博物館:《陝西咸陽馬泉西漢墓》,《考古》1979年第2期。
⑨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廣州西村皇帝崗42號東漢木槨墓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年第8期。
已釋文字中可見的作物有黍、稷(粟)、麥、菽、稻、码等,常以“受黍年”“受禾年”“告麥”等形式出現。西周金文還锯涕記述祭祀時器物所盛裝的糧食,如陝西扶風雲塘出土的伯公复簧銘文中有“用盛米焦稻糯粱”①,史免簧銘文有“用盛稻粱”②,等等。凡是考古發現的商周時期的作物品種,甲骨文和金文都有反映,我們可以用這些文字來説明商周種植的作物種類,也可以統計其出現的頻率來大致判斷它們的地位。
題記多見於秦漢時期隨葬器物的外表。如洛陽西郊漢墓陶壺、陶倉上有忿硒或朱硒的“稗米”“稗米萬石”“稻米”“稻米萬石”③,西北郊漢墓陶倉上有“精米”“米”“稗米”“稻米”④,河南新安鐵門鎮西漢墓陶罐上有“稗米”⑤,河北蛮城漢墓出土的大酒缸上有“稻酒十一石”“甘醪十五石”等⑥。有的出土陶器內裝有與題記對應的實物。1962年西安東郊洪慶村漢代磚室墓出土屡釉陶倉三件,倉蓋上分別墨書“稗米困”“小麥困”“黍粟困”,而帶“稗米困”是陶倉內殘留有稗米,頗似今捧的糯米⑦。洛陽西郊漢墓陶倉器表有忿書的“稗米”字樣,陶倉內有稻米的實物,可謂表裏如一⑧。但多數只是形式上的題記,故有“萬石”之數也不足為怪。
簡牘文字主要有漢墓中記錄隨葬用品的遣策和其他文書、典籍等。廣西貴港羅泊灣漢墓木簡記有“客秈米一石”⑨。江陵鳳凰山167號墓遣策有“稻糲米”“稻稗米”等,隨葬絹袋上所繫木牌有墨書“稻糯米”“稻糲”等。鳳凰山漢墓出土簡牘中有案秫、粲米、稻秫米、稗稻米、稻稱米、稻糲米等名目⑩。遣策是漢墓中較常見的簡牘,是對照研究墓中隨葬品的颖貴資料,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稻穀實物品種的鑑定結果和墓中遣策文字的記錄基本一致。雖然有時遣策所記物品與實際隨葬物並不完全相符,但也可作為反映當時葬俗和現實中存在事物的基本材料。
河西地區出土的漢簡,如居延漢簡、敦煌漢簡等,是數量巨大、內容豐富的出土